3.沉默也是種操控:不說話為何比說話還有力?

「我只是沒說話,結果大家開始批評我是不是不合作、是不是不願意參與……但我只是還沒準備好開口而已。」——《大團體經驗報告》
在多數團隊裡,我們都聽過這句話:「你不講,我們怎麼知道你在想什麼?」
但沉默真的就等於缺席嗎?還是,它其實是團體中最有份量的表態?
在沒有主持人、沒有明確架構的大團體互動中,我們觀察到一個現象:
-
有人沉默,被看成「冷漠」、「不配合」
-
有人開口,立刻成為焦點
-
而更多時候,那個始終不說話的人,卻成為團體氣氛的「隱性控制者」
這不只是個人選擇,而是一種集體關係的結果。
為什麼「不說話」會造成那麼大的影響?
因為團隊是一個關係系統,每一個人的任何行動或回應,都會被放大成意義。當有人選擇沉默,團體其實會下意識地問自己:
-
他是不是反對?
-
他是不是不認同?
-
他是不是覺得我們做得不夠好?
這些揣測,往往比一句話還有力量,因為它觸動了團體的不確定與焦慮。
🔍 案例片段:
「我只是坐在那邊沒說話,但後來大家開始討論我是不是不想合作,甚至有人開始針對我了。」——《大團體經驗報告》
沉默是什麼?是壓力回應,也是權力策略

沉默,可能是無助的退後,也可能是無聲的「你們先說完我再定生死」。它的影響力,來自於團隊成員對它的「解讀空間」。
領導者與OD的典型誤區
-
❌ 誤以為沉默=沒意見 → 結果忽略了可能在場內形成的對抗性張力與被投射的期待
-
❌ 強迫沉默者發言 → 反而會強化團體焦慮:「現在是誰講話誰倒楣嗎?」
-
❌ 忽略沉默者的團體影響力 → 認為只要處理發言者就好,但實際影響場內氣氛的,是那個什麼都沒說的人
領導者與OD該如何處理「沉默焦點者」?
✅ 1. 先處理團體的焦慮,不是對沉默者施壓
-
舉例說話方式:「我觀察到我們好像都在等某些人講話,這是不是因為我們對這個議題還不夠確定?」
-
重點在於鬆動焦點,而不是定義沉默者
✅ 2. 承認沉默的價值與空間
-
可以說:如果你還在想,我們可以等等,也歡迎你之後補充。
-
給予沉默正向語言,能讓其角色退燒,也能讓團體安心
✅ 3. 幫助團隊去理解「沉默」本身就是回應
-
在合適的場域中,協助大家理解沉默不等於敵意或拒絕,而是表達的一種方式
-
若沉默已成焦點,可試著讓沉默者有選擇性地回應:「剛剛大家似乎有些關注你的反應,你有想說的也可以補充,沒有也沒關係。」
沉默不是空白,它是團體最敏感的語言
在團隊裡,真正難處理的往往不是激烈的反對聲,而是那位什麼都沒說、卻影響了所有人行為的人。
他是沉默的節奏器,他承載了投射、焦慮、希望與壓力。
作為主管或OD,我們要練習的不是「逼出沉默者」,而是幫助團隊學會與沉默共處,理解它背後的訊號。
沉默有時比語言更具指導性,而成熟的團隊,應該學會閱讀沉默、尊重沉默,也適時邀請沉默發聲。
Lead yourself first with authenticity and positivity that other people will choose to follow.Positive Leaders, Positive Organizations.

作者
Edward Cheng 鄭博文
慧培國際管理顧問公司台灣區人才發展總監 / 企業教練/策略引導師
台灣人,具多個行業的豐富人力資源管理經驗, 清大教育與心理諮商學系碩士,現職清大教育與心理諮商學系團體動力講師與慧培國際台灣區人才發展總監。
Edward 過去有將近18年的HR主管經驗,有2/3的時間是跟企業的CEO一起工作,能夠從企業經營的高度來規劃組織的人才發展。協助主管不只是知道還要能夠做到,從系統性的角度完整的規劃與提升主管的關鍵能力以帶來組織的成效。
Edward 擅長於 願景策略會議引導(Vision and Strategies Workshop) 、商業模式引導 (Business Model Workshop)、團隊教練 (Group Coaching)、高管教練(Coaching) 以及教練領導力(Coaching Leadership)。
Email:powen.coach@whitespace-leadership.com M:095880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