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你怎麼知道你的團隊焦慮了?五個團體焦慮現象與引導對話策略

「我總覺得團隊怪怪的,但又說不出來是哪裡出問題。」
「每個人看起來都很冷靜,為什麼開完會卻什麼都沒推進?」
這些話,是我在組織中最常聽到的兩句話。
問題不是出在工具、流程或能力,而是"團隊正在集體焦慮,而你還沒察覺。"
焦慮,會讓團體「開始演戲」
焦慮不是單純的情緒反應,它是整個團隊面對混亂、不確定與壓力時,一種集體的「自我保護機制」。但這種保護常常是無意識、非理性的,於是我們會看到:
👉 1. 找一個人「扛住氣氛」
當場子安靜太久,或討論變得混亂,大家會默默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個人身上 --> 可能是那位平常說話有份量的人,也可能是那個剛好開了第一槍的人。
「欸你說一下啦,我們都在等你開頭。」
「他剛剛講那句話,是不是代表我們應該照他那樣做?」
這種投射可能變成依賴(期待他主持一切),也可能變成攻擊(怪他沒把話講清楚)。
👉 2. 拿流程當「保命符」
一遇到混亂、沒共識,大家立刻轉向討論流程、時間控管、誰該說什麼,彷彿只要流程穩住了,焦慮就會消失。
「我們是不是先排個順序,一人講三分鐘?」
「這樣討論太散了啦,我們能不能先決定流程怎麼走?」
這讓團隊有安全感,但有時也會變成避免真正交流的保護傘。
👉 3. 集體裝沒事、氣氛「詭異地和平」
當壓力太大,又沒人敢點破關鍵問題,團體會進入一種詭異的假性和諧:沒人吵架、沒人發問,也沒人推進。
「大家都沒意見,那我們就這樣吧?」
(其實每個人心裡都OS:這根本行不通…)
這種「安靜」不是協調,而是集體性的壓抑與退縮。
那麼,領導者與OD(組織發展顧問)怎麼知道焦慮正在發生?以下提供五個現場線索與對應引導策略,讓你在會議、對話、衝突現場,立刻讀懂團體正在「說」什麼。
🔍 團體焦慮的五個現場線索 × 引導語句

🧠 OD與主管的「三階段焦慮感知與介入模型」
讓團體回到有意識的對話,而不是演戲
在面對團隊裡那些「說不上來但怪怪的場面」時,身為領導者或OD,我們最常犯的錯誤是太快想解決,卻沒有先辨識這是什麼狀態。
而團體焦慮,往往就藏在這種無聲、表面和平或過度忙碌的混亂裡。
這裡提供一個簡單實用的三階段介入模型,幫助你更敏銳地察覺、準確地說出、溫柔而有力地引導回焦點。
1️⃣ 察覺|感覺到「空氣有點不對」,是關鍵的第一步
在團體裡,你的身體與感覺是最早的偵測器。
為什麼大家突然安靜下來?
為什麼那個人講話時,好像整個房間的氣氛都緊了?
為什麼你自己開始胸悶、想結束會議、或莫名想說「我們照流程走吧」?
這些不是你的問題,而是你在「接收團體的焦慮能量」。關係線索(眼神、誰轉頭看誰、誰始終不出聲)也都是重要信號。
📌 小提醒:察覺不是要你立刻行動,而是給自己幾秒鐘,承認:「這裡有什麼正在發生」。
2️⃣ 命名|不急著找原因,先把「氣氛說出來」
焦慮最怕的不是衝突,而是它被當作沒發生。
而最好的方式不是分析,而是中性的命名。這些句子,像是讓房間裡的緊張空氣可以被看見、被觸碰:
「我感覺我們現在有點停在一個模糊的狀態,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這樣感覺?」
「大家好像有些顧慮還沒說出來,這個沈默有一點沉,我好奇大家感覺怎麼樣?」
「也許我們可以看看這份安靜裡,藏了什麼沒有說出的話?」
📌 關鍵不是說得多厲害,而是讓這個狀態被說出來後,團體就有機會「重新呼吸」一次。
3️⃣ 引導|帶大家回到團體需要的位置:任務、關係、規則
命名之後,不需要立刻解方,而是透過問題,引導團體重新找到方向、定位與界線。
這時可以沿用BART框架的三個基本構面,幫助團體回到結構性的穩定:

📌 記住:不是你要解決團體的情緒,而是你幫團體找回「能面對情緒與任務」的能力。
✨這三步驟不是一套技巧,而是一種領導姿態
真正有系統意識的領導者與OD,並不是不會有焦慮,而是當焦慮來了,知道要怎麼與它共處、看見它的功能,並帶領團體繼續往前。
領導者不需要完美,只需要誠實察覺、溫和命名、適度引導,讓團體從「演戲」走向「與當下同在」。
✅ 團體焦慮不等於管理失敗,它是「潛在學習」的入口
焦慮不是障礙,而是轉化團體動力的機會。它不是領導不力的證明,而是組織準備學習、轉變的訊號。
它在提醒領導者:
-
哪些角色正在被過度期待或排斥?
-
哪些議題讓大家進退兩難?
-
哪些制度只是看起來安全,其實限制了表達?
當領導者能辨識出焦慮、說出它、接住它,引導團隊走過它——那才是真正的領導。
因為領導者可以看見了那些說不出口的壓力、那些躲在沉默與秩序背後的期待、那些因為害怕失控而演出來的「表象正常」, 才能知道要如何協助團隊跳脫焦慮邁向團隊的共同目標。
當領導者不急著解釋、不急著主導,而是願意說出:「我們現在,好像有點卡住了」就幫團體打開了一扇門。那不是通往控制的門,而是通往信任與誠實互動的門。這就是我們今天談的核心——真正成熟的領導力,從來不是掌控場面,而是讓團隊可以誠實地面對當下。
也許你無法立刻化解焦慮,但只要你能與團隊一起站在那份不確定中,不急著演戲、願意一起「活在真實裡」你已經是團隊中最值得依靠的穩定力量。
Lead yourself first with authenticity and positivity that other people will choose to follow.Positive Leaders, Positive Organizations.

作者
Edward Cheng 鄭博文
慧培國際管理顧問公司台灣區人才發展總監 / 企業教練/策略引導師
台灣人,具多個行業的豐富人力資源管理經驗, 清大教育與心理諮商學系碩士,現職清大教育與心理諮商學系團體動力講師與慧培國際台灣區人才發展總監。
Edward 過去有將近18年的HR主管經驗,有2/3的時間是跟企業的CEO一起工作,能夠從企業經營的高度來規劃組織的人才發展。協助主管不只是知道還要能夠做到,從系統性的角度完整的規劃與提升主管的關鍵能力以帶來組織的成效。
Edward 擅長於 願景策略會議引導(Vision and Strategies Workshop) 、商業模式引導 (Business Model Workshop)、團隊教練 (Group Coaching)、高管教練(Coaching) 以及教練領導力(Coaching Leadership)。
Email:powen.coach@whitespace-leadership.com M:095880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