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最先被取代的不是職員,是沒角色的主管

2025-11-10

一、當AI幫你把報表都做好,你還要幹嘛?

假設今天早上,你打開電腦,AI已經自動幫你整理完上週的業績報告、標出異常數據,甚至依照過去趨勢生成三種改善建議。
你點開檔案,看著乾淨俐落的結論,心裡閃過一個微妙的念頭:那我這個主管還要幹嘛?

AI的崛起,不只是改變工作方式,而是悄悄地重塑了「主管」這個角色的意義。當AI能比任何人更快地處理資訊、分析趨勢、產出方案,主管若只是把上層的指令轉成任務清單、拆數字、監進度,那AI早已能取代這些工作。

換句話說,在AI時代,最危險的職位不是基層職員,而是**「沒有角色的主管」**——那些只負責「轉傳命令」卻無法創造人與人之間連結與價值的管理者。

二、問題不在AI,而在主管忘了自己該做什麼

許多主管聽到「AI會取代人」的說法時,第一反應是防衛:「那我就更努力、更有效率地做事!」
但這正是問題所在——因為AI就是效率的代名詞。主管若只是在追求「更快」、「更準」、「更省人力」,就等於主動走進AI的主戰場,結果自然會輸。

真正的挑戰是:當AI能完成大部分的「事」,主管還能為團隊帶來什麼樣的「人」的價值?

從近幾年我在企業教練與OD顧問的觀察,以下三種類型的主管最容易被AI邊緣化。他們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向錯了

三、三種高風險主管:AI取代的起點

1. 傳聲筒型主管:只說「做什麼」,不說「為什麼

這類主管的日常是「上面怎麼說,下面就怎麼做」。
上層訂KPI,他就開會拆KPI;上層要報數,他就催報表。
他相信執行力等於管理力,結果團隊只剩下「照做」的能力。

AI最擅長的就是「照做」——它可以更快地把指令轉成任務,甚至自動追蹤進度。當主管的價值只剩「任務轉接」,團隊自然會質疑:

「我們真的需要主管嗎?一個智能系統不就能幫我們排程、發提醒、回報進度?」

主管存在的意義,不是傳遞命令,而是翻譯策略
他要幫團隊看見「這件事為什麼重要、跟我們的任務有什麼關聯」,讓目標不只是上層的期待,而是成員願意投入的方向。

2. 只對事不對人型主管:效率滿分,關係零分

這類主管往往自認公正:「我對事不對人。」
他能精準抓錯、快速解決問題、會議不拖泥帶水。但當部屬犯錯時,他只在意數字的偏差,卻忽略背後的人為因素。

問題是,AI早就比你更會「對事」——它能根據資料立刻提出最合理的修正方案。
而人之所以需要主管,是因為工作不只是「做事」,還包含「被理解」、「被激勵」、「被信任」的心理需求。

有位年輕員工曾在訪談中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AI都比我主管更會稱讚我。至少它會先說『辛苦了』。」

這聽來像玩笑,卻是真實現象。許多主管習慣只講成果、不談情緒,忽略了情緒其實是績效的前提。當團隊在壓力下需要安定與認可時,主管若缺席,就讓AI在「情緒回饋」上反而更得人心。所以,主管的價值不在「做事」,而在於處理人與人之間的情緒與信任

3. 丟資料不丟能力型主管:知識有了,能力卻沒長

這類主管很愛分享:「這本書你看過嗎?」、「我傳一個影片給你看。」
他們自認是在「給資源」,但對部屬而言,往往只是「被打發」。

在AI時代,知識取得的門檻幾乎為零。ChatGPT可以在三十秒內幫你整理五個國際案例,YouTube上有無數教學影片。主管若只提供資訊而不轉化成行動學習,就等於失去存在感。

一位工程主管曾向我坦言,他最挫折的是:「我講了那麼多方法,他們還是做不好。」
我問他:「你有沒有陪他們一起練一次?」
他愣了一下,然後苦笑:「沒有,我只是跟他們說要怎麼做。」

領導不是告訴別人該做什麼,而是幫他做到
AI能給資料,主管要給的是陪練——讓知識變成能力,讓一次討論變成一次經驗學習。

四、主管的新角色:翻譯、動員、整合人

既然AI已經把「做事」這一塊拿走,那主管該怎麼重新定義自己?
答案不是「更懂AI」,而是更懂人。未來的主管價值,將集中在三個面向:

1. 翻譯策略:讓「公司想要什麼」變成「團隊願意做什麼」

AI可以解讀數據,但只有主管能解讀情境。
當高層的策略口號傳下來時,主管要能幫團隊翻譯成行動語言:

  • 「這個專案對我們部門的意義是什麼?」

  • 「我們能從中獲得什麼學習或能見度?」

  • 「這件事跟我們的核心價值有什麼連結?」

沒有這層翻譯,團隊只會覺得「又來了」,而不會有「這是我們的機會」。

2. 動員人心:把「任務交付」變成「共同創造」

AI可以自動分配任務,但它無法激發人心。
主管要懂得設計「參與的過程」:讓成員在討論、決策、執行的不同階段都能發聲,從而提升投入感。

例如,有家公司在導入AI客服系統時,主管不是自己拍板,而是邀請客服人員參與:

  • 先請他們列出最常見的客戶抱怨

  • 再用AI試跑對話,觀察哪些回覆不夠人性

  • 最後由團隊共同修改AI語料庫

這個過程不只提升了AI的表現,也讓員工感覺「被需要」,工作變得更有意義。
AI能提供效率,但動員人心的「溫度」仍需要主管來掌握

3. 處理衝突與協作:讓AI補強效率,人補足信任

AI可以優化流程,卻無法協調人際矛盾。
部門衝突、角色重疊、責任模糊——這些問題沒有演算法解答。
主管要學會在衝突中「看見關係、釐清界線」,而不是只急著找誰對誰錯。

例如,當行銷部埋怨產品部「不給素材」、產品部反批行銷「不懂技術」時,主管要先辨認這其實不是能力問題,而是任務界限與角色定義不清
他必須協助雙方重新對焦目標、確認邊界,讓合作回到結構層面的清晰,而不是情緒層面的對立。

在AI輔助決策的時代,人際協作的信任會變成新的稀缺資源
主管若能守住這一塊,就能創造AI無法複製的價值。

五、AI讓管理變更人性,而不是更冷冰冰

有人說,AI會讓管理變得冰冷。
但我反而認為,AI讓管理回歸更人性。

當「數據、計算、報告」這些硬活都被AI接手後,主管終於能有更多時間關心人、觀察團隊動力、聆聽真實的聲音。
而這些,正是多數組織長期忽略卻又最重要的部分。

AI不是要取代主管,而是逼主管重新成為真正的「人味管理者」——懂得整合科技與人性、讓智慧工具服務於人心,而不是讓人心被效率淹沒。

六、結語:未來的主管,不是最懂AI的人,而是最懂人的人

AI的出現,正在淘汰一種管理思維:那種把人當成機器、把領導當成輸送帶的思維。
未來的主管,角色將從「任務控制者」轉為「意義創造者」;從「績效管理者」轉為「學習引導者」。

當AI幫你做完報表、算好數據、排完任務時,不要問「那我還剩什麼?」
而要問自己:「我能做什麼,是AI永遠做不到的?

答案或許是
陪部屬走過失敗的焦慮、幫團隊在衝突中找到共識、讓一場會議從冷冰冰的數字變成共同學習的現場。

那才是人類主管真正無可取代的價值。


Lead yourself first with authenticity and positivity that other people will choose to follow.Positive Leaders, Positive Organizations.